成语典故之元稹始乱终弃待月西厢

发布时间:2023-10-27 12:27:43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

元稹(公元年-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元稹从小聪明过人,八岁那年父亲元宽因病去世,随母亲移居凤翔(今陕西宝鸡),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元稹上学的担子。天资聪颖的元稹不负母亲厚望,唐德宗李适贞元九年(公元年),15岁的他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明经及第。

贞元十八年(公元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考试。次年春,24岁的元稹与大他8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元稹中第四等,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诗友。

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公元年),元稹和白居易再登吏部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登第者十八人,元稹是第一名,官授左拾遗。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白体”。

山西永济普救寺(来自网络)

元稹写成《莺莺传》

大家都知道元代王实甫撰写《西厢记》和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表演的红娘,但蓝本是元稹撰写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

贞元十五年(公元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担任小吏,与他母亲家远房亲戚崔双文(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相识并恋爱。当时蒲州驻军骚乱,元稹依靠友人之力保护了处于危难之中的崔双文一家。崔双文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朝的举士制度,进士(名经)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公元年)再次赴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应试。

元稹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被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在与韦家子弟交往时,知道韦家小女儿韦丛还没出嫁,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攀高枝的绝好机会。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再三,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崔双文而娶了韦丛。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或者是对初恋情人的难以忘怀,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

在《莺莺传》里,元稹开篇这样写道:

"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张生游于蒲时,在军人骚乱抢掠中保护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亲,由此识得表妹崔莺莺。崔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的美丽,"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俏丽让张生顿生爱慕。后来,在莺莺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私会西厢下,成了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张生私会。

《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双文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

《莺莺传》也是成语“始乱终弃”“待月西厢”的出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

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为人津津乐道,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从而作的。

贞元十八年(公元年),年方20岁的韦丛嫁给了24岁的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虽然第一次参加吏部考试元稹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他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

以韦丛的家庭背景,嫁给元稹对于他来说就如同仙女下凡。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是在元稹不得志、过着清贫生活的时侯,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元稹,对清贫生活淡然处之。有道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婚后元稹忙着科举考试,家务全由韦丛一人包办,她的贤惠可想而知,所以元稹之后总还是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的结发妻子。

韦夏卿当东都留守时,赴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最小,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随同韦夏卿赴洛阳,就住在履信坊韦宅。元稹第二年才返回长安,韦从久居洛阳,元稹因家事经常往返于京城与洛阳。

元和四年(公元年),韦丛病世,年仅27岁。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元稹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公无法前往,便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己,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元稹对结发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同苦七年,却在他即将飞黄腾达的时离开了他,自己能做的只有祭奠亡妻: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韦丛也因为这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留后世读者心中。

成语”曾经沧海“也是出于此。

洛阳龙门夜景

元白的至交

元稹为官是尽职的。

元和元年(公元年),元稹担任左拾遗,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从重视给皇子选择师傅,一直论到西北边事大政,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对朝中权臣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lezx.com/xlsdd/11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