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这是打开河北的正确方式

发布时间:2021-8-26 12:52:08 

点击上方蓝字   说起河北,你首先联想到的会是什么?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是环绕京津的京畿大省?还是横空出世的雄安新区?或者是有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荣誉的塞罕坝?抑或是让你吃过之后念念不忘的驴肉火烧?

  河北是中国唯一兼具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湖泊和海滨的省份。上古时期,禹划野分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两千年前,这里是战国七雄之中“燕赵”双雄之地;到了清代,这个省曾因直隶总督署而风光无两。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塞罕塔。

  河北省衡水湖畔的古城冀州。

什么是河北?

  河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太行山、燕山两大山脉以“人”字状交汇,撑起了全省地形的脊梁。

  亿万年来,大自然一路演化,潺潺细流汇成河水冲出大山,搬运泥沙,塑造了燕山太行山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从西北海拔多米的高原山地,到东南的大海平面,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沙漠、湖泊、海洋,矿藏、物产,为这片大地注满了希望。

  在众多的河流中,有一条大河极为出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河”是它的专有名词,她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全长约千米的黄河,流经9省区,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当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先民,就沿着黄河两岸披荆斩棘,劳作生息了。

  先秦时期,古黄河下游在平原沃野间自由地迁徙漫流。那时候,“河北”这片土地就与她有了不解之缘。在如今的河北省衡水湖畔,坐落着一座古城,面积不大,却声名显赫——冀州。

  从汉代开始,冀州便是州、郡、县三级治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历史。

  位于河北省最南端、与河南省接壤的邯郸,是一座三千年来从未更名的城市。公元前年,赵国迁都邯郸。

  赵国疆域广阔,其中包括了当时黄河北边的一大片土地。在这一时期,“河北”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出现,《战国策·赵策三》中记载:“赵有河北”。在历史的更迭中,邯郸贡献了个成语典故,从“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成语中,似乎可以窥见赵国强盛的秘密。

  在燕赵大地纷争不断的日子里,黄河并不总是静静地流淌。自汉武帝后期,频繁泛滥的黄河开始了又一次大改道。公元69年,东汉明帝筑堤千余里,护卫黄河从山东高青入海,使之进入新一轮的平静期。

  公元年,由国家设置的行政区划“河北道”,是唐王朝给予这片大地的新名字,“河北”作为行政区划概念出现。

  河北道,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据太行、常山,北通榆关、蓟门”,领24州和安东都护府。

  “河北道”基本奠定了后来河北省的雏形。宋金时期则设为“河北路”。

  从此,这片大地以“河北”这个铿锵有力的名字,回响在千年岁月里。

  到了清初,清廷在承德地区设立木兰围场,修建避暑山庄、外八庙,承德成为清前期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从康熙、雍正开始,又在河北兴建东陵、西陵。河北,“畿辅重地”的重要性日渐加重。

  这一时期,黄河北岸的安阳市一带不再属于直隶省,而是划入了河南省,河南省域包含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黄河不再是河北河南实际意义上的省界。而另一条河流——漳河,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两省部分地域的新分界线。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省界重新划分,今日河北定型。

  从最初的展翅飞翔,满怀希“冀”,到如今的气象万千,日新月异,河北这片土地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始终如一。

  位于河北保定市的直隶总督署。

  河北省张家口坝上沽源县境内的闪电河河床样貌。

浓缩的“国家地理读本”

  作为中国地貌类型最为齐备的省份,河北有挺起燕赵脊梁的巍峨太行与雄奇燕山、辽阔坦荡的平原、登碣石观沧海的渤海湾……

  河北虽没有地理学分类意义上的高山,即海拔米以上的山峰,但在太行山与阴山—燕山交会处的小五台山一带,海拔米以上的山就有17座之多,河北十大高峰中的前六座都集中于此。

  河北的山地分为纵横两支:太行纵贯于西,燕山横亘于北,两山相连,撑起全省地形的“骨架”。太行山、燕山相连形成的弧形山脉,还为京津冀三地提供了独特的生态屏障。同时,农牧交错的过渡性地理特征,也使河北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正因如此,长城最精华的一段逶迤在河北境内。

  年开端,河北出现一轮本土疫情,面临严峻考验,而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藁城,成为本轮疫情的“风暴眼”,战“疫”最前线。

  源于隋唐的“宫面”,是独具藁城地方特点的传统风味食品。在“宫面”非遗传人严成敏看来,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充沛的降水、足量的日照,孕育出一种面筋和蛋白质含量极高的强筋麦。这成为“宫面”生产的先决条件。

  位于北纬36°01’至42°37’之间的燕赵大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给河北带来了分明的四季变化。历史上古河流长期冲积而成的古河道,在这片肥沃的大平原上纵横交错,形成了神奇的“古河道效应”,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水肥条件,这也许就是河北大平原生生不息的秘密。

  深州蜜桃、晋州鸭梨、赵县雪花梨、沧州金丝小枣……古往今来,一大批久负盛誉、驰名中外的名特优果品,印证着河北大平原“佳果之园”的地位。

  人们常说,高原是抬升的平原,但占河北总面积不到十分之一的坝上高原,却有着别样的美丽与风情。

  张家口及承德的坝上地区位于河北西北部,南接绵绵群山、北至内蒙古高原。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夏季干旱冬季寒冷,一年的无霜期不到天。

  坝上的广袤无垠让人一眼望不到边。地势缓缓起伏,湖淖星罗棋布,一片片草原、树木与田地、村庄交织生长。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一股拼命向上的生命之力。

  此外,面朝大海的这片蔚蓝色区域,一直是河北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河北是一个有着千米海岸线的沿海省份。

  河北全省西高东低,正好环抱住渤海。千年不倒的镇海吼,秦始皇东巡、徐福东渡、曹操望海抒怀,无不见证着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对于更大世界的想象。

  两名游客在雄安新区网红打卡地录制视频。

  河北省滦河边上的迁安市远景。

燕赵缘何多“慷慨悲歌之士”

  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一篇名为《送董邵南序》的文章中开篇写道:“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这句话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自古以来,人们便说燕赵一带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

  距今一千多年前,韩愈这篇文章里就使用“古称”,这大概是指距今两千多年前,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吧。

  荆轲不是诗人,却留下了这句传诵千古的诗词。与荆轲大致相同时期,还有这样的记载,惜字如金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中山(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中山国)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

  《隋书·地理志》关于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有这样的记载:“冀州于古,尧之都也……人性多敦厚……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故《班志》述其土风,悲歌慷慨。”

  唐代另一位诗人骆宾王也曾留下《易水送别》诗篇:“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描写荆轲刺秦王出发地易水河,易水河主要在易县,这里曾是燕下都。

  清代黄遵宪《慷慨》诗云:“慷慨悲歌士,相传燕赵多。我来仍失志,走问近如何。”

  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

  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年,他开启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伟大壮举。年4月28日,年仅38岁的他慷慨赴义。

  如今,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里,还摆放着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李大钊生前曾撰有一篇短文《牺牲》:“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今天,李大钊为之付出生命的中国共产党已是世界第一大政党,他为之奋斗的国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近。

  抗战时期,在荆轲刺秦出发地易县还发生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事迹。五壮士之一葛振林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他和战友们听到杨成武将军讲过古代壮士荆轲的故事,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一直回旋在他们的心头。

  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词写道:“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饥馑的河北,人们习惯了居安思危,总能应对生命中的种种横生枝节,这就是笑看风云变幻的底气与慷慨悲歌的豪情。

  对于燕赵缘何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个庞大的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你的答案,是什么?

  图为位于雄安新区雄县境内的宋辽边关地道遗址入口。

  位于河北省保定东站的“京畿之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lezx.com/xlsms/10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更多>>

    最热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