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新二村沧海ldquo稻rdqu

发布时间:2021-6-27 13:37:09 
北京什么扁平疣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314/8744649.html
城市?生活?民生?娱乐?旅游年伊始,常乐社区、新一村、原大修厂及周边、新建巷及经编厂周边五个区域的旧城改造被提上议事日程,存在了四十多年的新二村(局部)即将旧貌换新颜。走进新二村,了解被外来文化吹拂的市井角落,回首那些逝去的岁月。——

迟暮二村

青烟几缕

新梦

二元

怀旧

题新二村

文/兰笑下江南

木桥嘎吱挑担过,穿紫槌衣荡小河。

蜂窝煤车撵新印,一捧青烟唱九歌。

??迟暮新二村,渴望新生??

(全长3分21秒,点击右下角变大)

新二村,一个沧海“稻田”的地方

新二村,常乐社区,紧靠穿紫河的一个老旧小区。老城城东的边界,护城河之侧,市环保局、司法局、通用机械厂宿舍甚至常德人最后的归宿之地殡仪馆曾经都在这里。

梧桐叶舞新二村

新二村排在新一村之后,是常德市城区第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从稻浪翻滚的一片稻田到高楼林立的城市建筑群,从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到管道煤气的全面到户,新二村里玩耍的孩童们,已经长大成人,有的成了爷爷奶奶辈的人。

城市,在一次次的背影里重生

从青烟四起、孤月高悬的偏僻旮旯,到后来的熙熙攘攘、梧桐婆娑的城市街区,曾经是一片稻田的新二村成了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名称,如同战备桥一般,被上一代人铭记于心底。

早在七年前的年年底,市城区的新二村殡仪馆正式关闭,迁往更远的白鹤山乡。从曾是纵横交错的稻田搬迁至丘陵之上的白鹤山,生命如一缕青烟,袅袅于消逝于天际,骑着白鹤,西游而去了。

殡仪馆大门一侧

一切,似乎按照“尘归尘、土归土”的逻辑,在岁月轮回里悄然变化。有一个让人悲恸的殡仪馆,可能是一般人对新二村的唯一认知。

见证生离死别的人生归宿之地

在新一村的对街,从青年路右拐进入,一个缓坡即可进入新二村里面。因为当年是农田,街面高高在上,地势不平,总不敢随意往里面去,因为那是一个人的最后归宿之地。经常看到灵车出入,撒下的纸钱一路飘舞,如逝去生命的灵魂,飘到了新二村。

新二村入口

当然,新二村来得比较早的是殡仪馆,生老病死不用“解放思想”,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好的政策也到了常德。基本上同时来到这里的是电力部门,给常德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新二村,一段可以窥见的历史分田到户如一阵春风,沐浴着每个人的心。随着常德市最早的房地产项目落地,新一村、新二村成了常德东城区的明星小区。外来移民与当地有田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分田到户的政策落实后,原住民从稻田里的农民转换身份为城市居民。而这一批人,和后来迁居至此的人,构成了新二村最早的村民。

老式的院子

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新二村的孩子们,背着满是补巴、纯手工的书包,一起到三里路之外的“红宣小学”读书,这个“红宣”具有浓郁的文革色彩,“红色宣传”之意,后来改名烈士街小学,和高山街小学异曲同工,附近还有水星楼的“红卫”小学,现皆已拆除。

早已拆除的高山街小学

烈士街是高山街通往青年路的一条街道,原人民电影院所在地。清嘉庆八年()此地建有一座昭忠祠。民国元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中英勇献身的常德志士刘复基、陈孝骞等人而更名为烈士祠。后来还在此地办了一所烈士祠小学,这就是烈士街完小的来历。医院(医院宿舍区)也在这里。

上世纪50年代烈医院

当时到烈士街的人民电影院(后来的潇湘电影院)看《闪闪的红星》、《四个小伙伴》等主旋律电影。

那个年代孩子们看的电影在新二村长大的杨女士,还记得电影里的台词:这叫什么笑,这叫讥笑,这叫狞笑,这叫皮笑肉不笑。春天,还能从下南门坐船,去德山孤峰塔春游,大家都觉得非常开心。路上带的是“常德牌”饼干,按斤称的,孩子们当成美食,几姊妹分。

那时的美味零食

因为条件不好,一个人背一医院捡来的打吊针的盐水瓶瓶做水壶,看着那些背着军用水壶、吃洋面包的条件好的同学,新二村的孩子们眼里满满是羡慕。

孩子们灌水的盐水瓶、军用水壶

常德孩子的春游胜地——滨湖公园

晚上,为了能看上电视,看那些个光怪陆离的画面,小伙伴们在夜色里翻墙跑到老省建院子里,眼巴巴躲在电视房的窗户外面,远远的看着12寸的黑白电视机。

电视是个新鲜玩意儿

当时中美关系处在蜜月期,第一次看见“万恶资本主义”的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还踮着脚尖看《霍元甲》,一句“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唱得不懂意思却浑身是劲,感觉异域的文化开始吹进这个地方。

现在的“省建”

一张建筑公司的奖状

这里曾经有渡船

当时进入新二村的那座战备桥还是一座木桥,大量的渡船来来往往,有摇撸的,有机帆船,货轮、客轮演绎着那个时代的繁荣。那时的人们去外地走亲戚,还可以坐船一路前往。

当年的河沟真的清澈

小的时候,六零后的杨女士在穿紫河畔,和小伙伴们经常用一种土话叫“班甑”的渔具,捕捞河里的鱼虾,用剩饭、蚯蚓等做饵料,经常收获满满。

童年的欢乐

天空开始变黑,孩子们带着胜利品包回家,家长们因为贪玩本要搞一顿“竹笋炒肉丝”,透亮的眼神里尽是讨好的表情,乖乖交上“战利品”改善一家的伙食之后,即可免除一顿胖揍,结果就是皆大欢喜。

别说,那个连缝纫机都很稀缺的时代,孩子们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在河道旁摸爬滚打,真正是一种与大自然直接对话的美好时光。

修建于八十年代的三楼小洋房

颇具特色的房屋结构

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开始到八十年代初,国民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还是普罗大众可望不可及的稀罕物件,新二村的六零后居民们慢慢的过上了好日子,可是无法忘却当年“苦并快乐着”的童年时光。在新二村,难忘的一幕是排队采购蜂窝煤的画面。

满满回忆的“藕煤”曾经我们以“地大物博”形容祖国,在电力供应有限的年代,大家生火做饭的主要能源依然是煤。这种被称为“黑色金子”的能源,因为呛人、黑乎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生活品,也成了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紧俏的物资。

藕煤:一代中国人的记忆

而新二村注定成为那个时代最温暖的所在。天蒙蒙亮,煤块堆成山的四轮卡车开进巷子,在煤建公司最角落的大坪里,卸下满车的煤,等待制作成一个一个的藕煤。为啥叫藕煤,因为把煤做成圆柱形,中间打上孔,形同藕的模样。

煤建公司旧址

蜂窝煤的生产场地

当年堆放煤块的地方

年代久远的宿舍楼

这里已经斑驳不堪

清晨,拖着板车的男人们,排队等候藕煤装车,也有三轮车咣咣铛铛的沿着坑洼的水泥路踩过来,一边招呼着“看嘟看嘟”,插在板车之间,吱啦一声停好,等候一家生活所用的“燃煤”。

当年的“煤票”

煤,是生活的必须品那个时候的煤,凭票供应,家里有得力的男人,拖着板车就来了,有的人踩着三轮车,通常是上百斤的往回拖。过了一些年,灌装液化气开始进入家庭,煤的使用量急剧下降,煤建公司逐渐少了业务,最终免不了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新二村有着时光赋予的高光时刻。除了标志性的市殡仪馆、市殡葬管理处,常德市三中、市环保局、市司法局、煤建公司、粮店、市电力局、市设计院、省建公司(常德二建的前身)等市字头单位以及市财政局、市通用机械厂等单位的宿舍接连入驻新二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八十年代的常德,就是新二村的时代,有点类似香港的尖沙咀,台湾的忠孝东路。

当年的战备桥粮店,繁体字

这里原来是粮店的交易大厅

全国通用的粮票

外墙上可以攀爬的铁楼梯

梧桐树下的路灯

一个城市的角落,日常的生活,总是掺杂着锅碗瓢盆的混响、婴儿的啼哭、小商贩的吆喝声。

通往穿紫河的巷弄新二村粮店,墙上的立体字迹还在,去谷后的大米静静的躺在粮仓里,大家凭粮票来买米,这里总是比别处热闹。梧桐叶在空中飞舞,人们背起粮袋从树下走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柴米油盐的故事延续着生命的迭代。烧煤煮饭,饭点时分,家家户户窗户里冒出油烟,淡淡的油香弥漫整个深巷。

如此的深巷,藏着多少故事恍恍惚惚,从巷子里走出上学的孩童、蹒跚着暮年的老者,一家之主踩着叮叮铛铛的二八自行车,和街坊邻里打招呼……

新的生命新的开始

消防设施和电表

新二村作为常德城市的一个样本,横亘在当年的“城市之心”滨湖公园和“城市金腰带”穿紫河之间,道路纵横交错,斑驳的梧桐树干挺立在巷子两旁,淡定着看着城市的变迁。

市环保局旧址

老设计院旧址

市司法局旧址

市通用机械厂老宿舍半个世纪的时间不算很长,但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往往是生命最精彩的一个时间段,和对面的新一村同样的历史轨迹,一度承载了太多城市功能。

穿紫河畔的新老对撞当它们一个接着一个淡出历史舞台,才发现时间真是残忍,它让曾经的“新”变成了“旧”,一句歌词“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让每一个伫立在新二村梧桐树下的后来人,无限感慨。那些父母曾经生活过的红砖的楼房,那些把“尚有去处”生生变成“只剩归途”的街巷,哪怕是一个回眸的眼神,都让人心底悸动,甚至泪流满面。

对面的“金丹”酱板鸭大楼

夕阳已经来到,穿紫河对岸的高楼大厦的倒影开始模糊起来,蜷缩在自己老房子中的人们,又开始准备迎接一个夜晚和明天的太阳。

新二村,在迟暮的城市改造里,赶上了末班车。

阳光下的背影新二村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已经废弃的殡仪馆,见证着多少人的人生归宿,斜阳里的老建筑,依然顽强的立在城市之中。倘若不是看见常乐社区、新乐巷、新利巷的牌子,我都不知道自己处在哪个时代,哪个角落。

夕阳里的新二村

城市改造的号角已经吹响

如果张献忠再次攻城,这里一定上演誓死保卫的画面,还有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英雄悲歌……可惜,岁月变迁,城市重生,新二村不再“新”,常乐,新乐都不再“乐”了。

怀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操守

看了催泪怀旧电影《你好,李焕英》,那些八十年代的红墙、商店、电视机,那么熟悉,不就是我们常德的新二村吗?!

如果岁月可以留声,我愿意站在新二村的一棵梧桐树下,数一数掉落的叶子,或许抬眼就能听见那一代人彼此交谈的声音。

(兰笑下江南写于桥南玉花楼,.2.25)

.

.

悠悠二村,缕缕青烟

.

.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编辑审核

兰笑文化工作室

支持朋友

新二村民杨女士

“兰笑主导或参与的策划让常德更精彩”

AspirinMuseum

策划创意服务

旅游项目策划

企业矩阵宣传

会展创意执行

年2月25日周四|兰笑策划矩阵第期

兰笑策划矩阵

有温度有深度有刻度

小编:

兰笑下江南

快意江湖,心动即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lezx.com/xlsjd/10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更多>>

    最热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