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内容创作者
古木参天养蜂号李康祥专访伴着晨雾朝露,李康祥已经来到蜂厂,他走过一排排看似整齐又稍显错乱的蜂箱,在每个蜂箱前挨个看着忙碌进出的蜂群,每天早上的箱外观察,是他养蜂日常里的一个横截面。
当李康祥在大山里追逐蜜蜂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能够因为分享养蜂知识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知识型网红的一个分子。
更不会想到自己会以百度内容创作者
古木参天养蜂号的身份获得百度百家号「造视计划」(百家号基于平台内容创作者数据分析,在平台内有意识培养图文作者转视频的专项活动)一等奖,以深受大家喜欢的三农领域优质视频创作者的身份去影响整个「养蜂」世界。把热爱变成事业后的痴人良梦
有这样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男孩,17岁左右,带着他那学习知识,日后建设家乡的梦想,南下深圳学习本领,想要经历一番磨练后,成为一个可以回到家乡改变命运的人。
这段像极了励志电影桥段的描述就这样真实地发生在李康祥的身上。
十年前,他就是带着这样的赤子之心离开家乡。再回到李康祥最熟悉不过的家乡——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这里是广东第一个被联合国认证的世界长寿乡,他坦言刚回来的时候,仍然是迷茫的。
直到有一天有朋友和他聊起了蜜蜂养殖和蜂蜜生产。
这让他不仅重新回忆起了童年时外公家养的蜜蜂和特殊的蜂蜜味,更是想到了家乡的那些养蜂人和适宜养蜂的优越的生态环境。
他想,要是能够利用好家乡的环境,改变以前养蜂人的生产模式,生产出品质更好的蜂蜜,也许他就能改变人们对于养蜂的更深层次的认知。
此后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一股脑钻进了蜜蜂的世界,其痴迷程度,用家人的话来说就是,“对家人的爱都没有对蜜蜂的多”。
这7年里,有整整2年的时间他的蜜蜂没有增加过,他抱着一种「玩」的心态把他所有从书上、网上了解到的技术一一实践并改良,失败再尝试已是家常便饭。
其余时间,他就常在福建和广东两地的森林里观察不同时期蜜蜂的生长习性,以便改良出最适合蜜蜂养殖的技术。
他甚至因为频繁去山上找蜂,首次发现了一种尚未被收录在册的蜂种——背部有红点,生性温顺,产蜜量稳定。
渐渐地,他似乎也与蜂群建立了一种独有的默契,他进蜂场时几乎不用穿养蜂服。
“因为你了解蜂,蜂就不蛰你,你不了解蜂,蜂就蛰你”。
7年时间里,他越研究就越爱蜜蜂这种生物,他说,“它们井然有序,它们勤恳而无私”。
新旧张力之下的挑战与反抗
村口的老树下,村里老一辈养蜂人扇着蒲扇,喝着茶,漫不经心地听李康祥讲着自己试过千万遍后总结出的养蜂新经验,脸上一半怀疑一半不耐烦。
后来的某一天,这些养蜂人以喝茶的名义相约来到李康祥的蜂场,戒备地翻看蜂场里的蜂箱,试图从其中找到一点点与李康祥之前描述不一样的地方,以此证明他的失误。
像是一次有预谋的挑衅,但虚张声势之后却只能落荒而逃。
因为李康祥的养蜂技术从不怕被挑战。
尽管很多老一辈养蜂人以挑剔的眼光亲自看过那些健康的蜂群和优质的蜂蜜,但这件事并不足以改变其他养蜂人的观念。
大家依旧选择稳妥而低产的老方法,最终,李康祥和他的的养蜂技术似乎并没能改变什么。
「造视计划」反而成为让改变开始的地方
但在别的地方,在与小县城平行而立的网络世界中,他依旧有自己的「国」,他依旧是受专业人士认可的卫冕「蜂王」。
李康祥其实很早就在中国养蜂论坛和百度贴吧等很多养蜂圈子里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会专门来找他请教养蜂知识,他的建议也真正帮助到很多人。
一位面临困境的家庭妇女也在他的指导下,让原本快要无法经营下去的蜂场起死回生。他也因此有了很多闭门弟子,大家共同分享那些真正经过实践的养蜂方法,新式养蜂技艺就在这样的交流里传承下去。
尽管如此,上面这种方式对养蜂技术的传播其实依旧很有限的。李康祥希望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积累的养蜂知识,一种照比书本、实操性更强的干货知识。
因此,李康祥选择了知识属性和搜索功能更为强大的百度百家号,以
古木参天养蜂号的身份,与百万创作者一起“从这里影响世界”。再后来,他加入了百度百家号「造视计划」图文转视频创作者训练营,在百家号运营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由文章写作转向视频创作,更加直观地把养蜂技术生动展示出来。最近,他也在百家号「造视计划」的专项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图文转视频的优质作者。他的经历将影响更多期待站上视频时代风口的知识型网红,完成图文到视频转型。
改变已悄悄开始了。
*「大咖请回答·深度对话」,一档聚焦于百度百家号创作者个人创作故事的人物专访。我们将在对话里寻找创作者们的坚持和价值,在探讨里发现他者对人生和世界的影响力,在文字里寻找中国创作者的力量。
采访/撰写秦飞
戳原文链接
查看古木参天养蜂号更多作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lezx.com/xlsjd/9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