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檬义工春运战线上的“小蜜蜂”
春运期间,在各大车站,都会看到志愿者的身影,青檬志愿者联盟里也有这样一部分志愿者,他们在春运期间,来到北京西站,为来往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服务,帮助有特殊需求的旅客进出站……在他们中间,有人因为用嗓过度,声音犹如被砂纸打磨过一般沙哑,但还坚守在岗位上。当遇到行动不便、行李过多的旅客,他们还是第一时间上前提供帮助。
在北京西站南广场地下一层,马成朋正在调试自己佩戴的“小蜜蜂”,为接下来的服务工作做准备。因为最近正值春运,他所在的北京青檬志愿者联盟的一部分志愿者来到了北京西站,为来往的旅客提供服务,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反复地播报服务信息,并且帮助有特殊需求的旅客进出站。
连续两年服务春运
穿过人潮,记者来到北京西站南广场地下一层大厅南1、南2到达口,这里是西站客流量较大的地点之一,在大厅中心,问询台前的音箱反复地播放:“亲爱的旅客,取票请上楼左转,快速乘车上楼右转。”而在距离音箱几步之遥,几名身穿蓝马甲的义工佩戴着“小蜜蜂”,重复着广播播报的内容。
从北京西站南广场地下一层出站口换乘地铁要走大约一千米,对于熟悉这里地形的人来说,走上一个来回用不了十分钟。然而对于初次到站的旅客来说,想要在如此庞大的车站内准确地找到这条路线,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一名义工告诉记者,因为旅客十分密集,就算是机器播报、人工播报双管齐下,仍旧有旅客“迷失”在偌大的车站中。
“一些外地乘客到了西站,根本分不清方向,若是在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即使约好了在固定地点见面也难以找寻。”义工马成朋今年40岁,是第二年参加春运服务,他向记者描述的情况正是年他初次乘坐火车到达北京西站时的感受。
因为感同身受,从安徽来到北京工作的马成朋选择加入志愿组织,工作之余,马成朋的时间大部分都用在做志愿服务上面。春运期间,他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都要在西站“站岗”,结束年前客流量高峰的志愿服务后,马成朋只回老家休息了几日便返京,利用假期时间继续参加春运志愿服务,更发动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一起参与进来。
遭遇白眼一笑了之
从高铁出站楼层要下一层楼梯才可以换乘地铁,24级台阶是必经之路,在西站做义工的每一天,马成朋和他的伙伴们都要来回走上百趟,通常是帮助行动不便的乘客搬运行李。虽然已经立春,但是北京的温度并不高,尤其是在地下一层,没有阳光,南广场对面就是停车场,风“呼呼”地吹过来,但他们已经顾不上寒冷了。
同样身穿蓝色马甲的徐立斌是青檬志愿者联盟的创始人之一,他也在西站南广场地下一层服务,因为用嗓过度再加上感冒,他操着犹如被砂纸打磨过的声音,仍热心地为旅客提供服务。
从该处出站的旅客有七成会选择换乘公共交通,指导这些旅客如何换乘是义工们的工作重点。徐立斌说,一些旅客刚刚出站就开始“晕头转向”,并且东张西望,这时,自己就会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因为哪里都不认识,所以他们的眼神很迷茫,心情也急切,我们通过观察就知道他们是需要帮助的。”
但“请问您去哪”,这样一句简单、善意的问候,未必能换来旅客们的“微笑反馈”。在记者跟随“青檬”志愿者们的一个小时里,面对志愿者的询问,有人摆摆手以示拒绝,有人装作听不见,更有人白眼以对,这样的情况每天要发生很多次。每到这时,为旅客们提供服务的义工们只能“一笑了之”,“有时,我们还会遭到白眼,有人还会一溜烟儿地跑走。”其实,这些情况马成朋等人已经习惯了,“因为在火车站内有很多‘托儿’和黑车司机冒充志愿者服务,所以有的旅客心存芥蒂,害怕自己享受服务后被索取费用。”
春运结束脚步不停
在休息室,马成朋告诉记者,年前,自己的女儿还帮助了一名家在外地的盲人朋友,“他要到四惠客运站乘大巴回家,孩子从他家附近的地铁站接上这位朋友后,再一路将他送到了回家的大巴车上。”马成朋说,自己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很多,因此,只要有假期,自己都会在岗位上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其实,据马成朋介绍,除了服务春运的工作外,青檬义工们还与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和盲人服务机构对接,每月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孤独症儿童,定期为盲人读书、帮助盲人录制有声读物、带领盲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在帮扶孤独症儿童过程中,马成朋就与孩子们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我记得一个孩子叫小华,他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好,每次我见到他时,他都是紧紧抱着我,对我笑。我知道,我们走后,他们一定也在等待我们的下一次到来。”
采访结束后,马成朋又回到了“岗位”,在人潮汹涌的南广场,大钟的时针嘀嗒划过,广播中正在整点报时:“现在是北京时间17点整。”此时,大多数人都已经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而西站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客流高峰,“青檬”义工们仍在北京西站内为来往的旅客提供服务。还有几天,春运就要结束了,马成朋告诉记者,“青檬”义工们的脚步不会停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lezx.com/xlsjd/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