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和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从小就下苦功读书,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
安史之乱爆发后,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到一家穷苦人家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
半夜里,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走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
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被差役带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杜甫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公元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和儿女们种菜种药,养鸡养鸭,怡然自得,写下了很多歌咏村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朝诗歌创作非常繁荣,文人间以诗会友,互赠诗文,诗人济济,佳作频出。有姓名可考的诗人就达二千多人,唐朝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
后人把唐代诗人的优秀诗篇集结成册,《唐诗三百首》就成为中国学童必读的功课。《唐诗三百首》中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不少佳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lezx.com/xlsxw/1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