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农业生产是我国古代长期的治国之本,因而农业成为历代文学的重要书写内容,同时有关农业的相关政策也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诗歌写作在唐朝进入繁盛时期,其写作范式、叙事对象及表达方式都具有典范意义。
农事诗的写作也在此阶段迅速发展,有关农业生产生活的描写成为诗歌重要题材,农事诗也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类型。而唐代新乐府运动是唐诗艺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提倡者在文学理念及创作中都显示了重农的倾向,并在艺术手法上有所革新。
研究唐代新乐府中农事诗的创作成就及其影响,不仅能够丰富农业文化对唐诗的艺术创作影响研究,也有利于提炼农业文化对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要素,促进农业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农事诗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概述农事诗为记录反映古代农业生产生活的诗歌,伴随农业发展而产生,至先秦已形成形式成熟、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农事诗作品,以《诗经》为其代表。包括描写农业生活的作品如《豳风·七月》,
以抽象兼具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先秦时期农业生产劳作的图景,还有以农业祭祀为主的作品如《周颂·丰年》,对周代的农业礼仪籍田礼进行了生动描写。综观这一时期的农事诗,在内容上以反映农业生产周期及祭祀礼仪为主,缺乏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的精神刻画。
汉代之后,农事诗与下层百姓的生活和生产脱离联系,虽有关心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反映农业劳动的农事诗却不多,“农业科技资料性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不强,缺乏显著时代痕迹,值得提及的不多。”
至东晋时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农事诗,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作品表现出对农业劳动的肯定态度以及对田园生活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探索,开创了以归隐为主题的田园诗流派。
至初唐时,农事诗作在数量及质量上均未有开拓,虽多以文人仕途失意的产物出现,但仍有部分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如王绩的《野望》反映了辞官隐居时的农村见闻,诗风清新自然,情感表达流畅生动;
盛唐时期,农事诗的创作数量和影响加剧,主要以王孟诗派和杜甫为代表,前者开辟了清新自然的农业田园诗风,后者以对农民生活的苦难书写及反思而形成鲜明特色;
中唐时期,伴随新乐府运动的开展,农事诗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更加广阔,体现了写实性和批判性相融合的艺术特征。宋元时期,农事诗的描写重点从歌咏田园风光到直接描写农民的疾苦和农事活动,内容繁多,无不涉及。
明清时期,文学成就以小说为主,诗歌影响不及前朝,但“农事诗传统深远,仍然被明清诗人们所继承,”只是优秀作品数量不多。
唐代新乐府中农事诗的思想主题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革新运动。它在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把诗歌创作和现实生活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其代表人物有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
这场运动以“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作为总的创作纲领,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新乐府诗人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了大量反映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农事诗。
其中表现农民在战乱之下悲苦生活的艺术特色成为后世农事诗写作的一大范式,在主题内涵与艺术价值上超迈前代。“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打击,民生活悲惨,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及反思渐成创作主流。
明代胡应麟用“气骨顿衰”一词来形容这段时期的诗歌,认为诗歌中的风骨和豪情不如盛唐时期。这种情况需考虑当时社会现实的严峻,诗人们不得不为眼下的生存状况做出思考和抉择,因此诗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道路,反映战乱、自然灾害等的诗歌内容均有涉足。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开展的新乐府运动,作品多以反映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如《观刈麦》《杜陵叟》等。战争和徭役赋税是唐代农民苦难生活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经历过许多平定叛乱和开拓疆土的战争,但破坏力较小,社会影响不大。
而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之久,波及的地域范围之大和人口数量之多都是以前战争无可比拟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频繁征兵和增加赋税,中原的农业遭到沉重打击,农民失去经济来源,无法按时足量缴纳田税。
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元稹在策论中针对社会乱象进行了论述:“兵兴以来,至今为梗。兵兴则户减,户减则地荒,地荒则赋重,赋重则人贫。”
唐代新乐府吸收前代诗歌关于女性生存现状的描绘手法,拓展了对农村女性的生活场景的表达范围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lezx.com/xlsjj/12053.html